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香蕉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社会公德论文6篇

社会公德论文6篇

时间:2017-05-17 来源:工作报告 点击:

【www.xjwk.net--工作报告】

社会公德论文篇一: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现状调查报告
一、吉林市民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
1、环境与卫生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处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垃圾分类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废旧电池、善待花草树木等每个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由此可知,吉林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的(否则也不会反映这些问题),但从这里我发现了一种矛盾:吉林市民有很强的环境卫生意识,吉林市的环境卫生现状却值得我们忧虑。这是不是反应出了这一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
2、文明交通问题
文明交通问题也是吉林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文明礼貌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吉林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二、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排序
从总体上看,吉林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随地吐痰。市民最讨厌的不良行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乱扔杂物;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
三、公德实践与公德认识的比较
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许多群众自发地、积极地向我们反映他们所遇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是当被问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回答结果并不不尽如人意。有25。4%的市民表示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则仅有5%的市民会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会随大流,有人出面时也出面,没人出面就不出头;33%的人因为怕打击报复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认为制止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是有关部门的事,与自己不相干。
由此可知,大多数吉林人还是属于"理论上的长子,行动上的矮子",光说不做。按照调查项目,可以把吉林市民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保证自身利益情况下会出面制止;第二类是能够为了维护社会公德,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第三类是不顾个人利益,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做斗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因此,吉林市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违背社会公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违背社会公德现象时有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管理
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对于违法行为来讲,我们有明确的制度来管理、制裁违法分子,但对于违反公德行为,仅仅局限于舆论谴责,对于部分不文明行为并无规定认定那些行为不文明;还有一些有规定的行为,诸如禁止随地吐痰,但处罚力度远远不够,遂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相反对于乱搭乱建这样的处罚措施过于严厉,使得这些不文明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不利于有关部门地查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2、管理措施执行不力。对于有处罚措施的,一些职能部门并不积极履行职责,对于罚款低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行政不作为,使管理措施成为空中楼阁。
3、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或设计时为使用者考虑的不周全。
(二)个人修养
1、公德意识不够。有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膀爷在大街上随意走动,许多膀爷本来觉得光不光膀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是不文明的。
2、对公对私标准不一样。"室内天堂室外垃圾场"就是这一点的典型写照。许多人将自己的家布置得富丽堂皇,犹如天堂;楼道里却被他们堆满杂物,犹如垃圾场。
3、公德行为不能自觉化。有人监管时能遵守公德,无人看守时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觉的、习惯性的公德行为。
(三)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偏斜。社会的道德观不正确,金钱观过于严重,人们优点自私自利,使得社会公德淡化。
(四)舆论导向不正确、舆论压力不够。
(五)教育的失败。现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只限于书面口头教育,缺乏道德实践教育,所以现在在学校那样的场所,公德执行情况也不好,校园里也充满了不文明行为。甚至有些教师、家长本身就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自身就有许多不道德行为。还有些家长把违反社会公德、占小便宜的错误思想当作人生哲理教给下一代。
五、提高公德水平的对策
社会公德,是为社会的全体公民所公认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国共产党同形成的,用以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德作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其意义更为重要,作用更加广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尊重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

社会公德论文篇二:社会公德你在哪里_高中议论文900字


现在的中国社会,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是道德的滑坡,售假现象层出不穷,食品安全堪忧,环境污染严重......社会,需要公德,然而,社会公德你在哪里?
在去年年末放假时,我和爸爸准备回老家,而那进竹山县西部部分乡镇已经开通了公交车,我和爸爸就坐上了公交回我向往已久的奶奶家,由于乘坐公交需很长时间,我干脆把爸爸的手机拿过来戴上耳机了音乐边浏览网络小说。看着看着就困了,便闭着眼睛养神,当然没取下耳机。车走着走着,突然“嘎”地停了下来,我有准备,但我身边的东西却“哗”的抖了一地。因为回老家的次数很少,所以我们带的东西很多,几乎占据了我的坐位,这也是无奈之举,我要一直撑着,我身上还背着大包小包。
刚停车的时候,一个手里拿着很多瓶子的白发老奶奶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车,这时车上没有一个空位子了,我的耳边回荡着播音员的声音: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你的......,”我站了起来把老奶奶拉过来让坐,我周边及身上的东西又散落一地。老奶奶见状连忙把我拽回到我的坐位上说:“孩子你坐,你东西多别弄丢了,我站一会儿就行。”我红着脸坐回了我的坐位,过了很长时间,没有一个人站起来让老奶奶坐,有的人在玩手机,有的人看着窗外,有的人在聊天,甚至还有人把东西也占一个坐位,有抱着小孩儿的让小孩儿也占一个座位。
看到这些漠然的表情,我的心在呐喊:“人们呀!你们为什么这样冷漠!社会公德,你在哪里?”
还有一次,我坐上了公交准备到妈妈上班的地方去做寒假作业。我正欣赏着窗外边的风景,忽然我前面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发出一声尖叫,声音很大刺得我耳膜生痛,我略带怒气瞪了她一眼,我身边的人对我说:“她的包被偷了,小偷是那个穿黑色衣服的小伙子,刚才下车走的人。”我说你知道为什么不早说?”我身边的人说:“又不关我的事,我为什么要找事,欠揍呀!”我没理会那人,又看看那女孩周边的人,有的人在与别人谈论此事,有的人在拍照发微博,还有的人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不关心刚才发生的一切,甚至还有人在讽刺挖苦那女孩:“连自己的包都看不好,还......”,我真不想再看下去了,心中又响起了那声呼唤:“社会公德,你在哪里?”
我真希望社会公德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社会,需要公德!

社会公德论文篇三:书记在企业党课上的讲稿


同志们:
再过两天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89年,执政61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走过了艰难困苦、光辉灿烂的历程。一个学习型的政党,一个不断完善、勇于改革创新的政党,指
引着、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英勇顽强、前赴后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作为一名党员,我和大家一样感到自豪,感到光荣,感到责任。中国共产党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体现了一条基本经验,这就是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有一支乐于奉献、严守纪律、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的党员队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历史时代,又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和艰巨任务。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面前,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基层党组织建设适应时代的要求;使党员在岗位上和社会活动中体现先进性,是党的要求,也是党员的责任。下面,我讲三方面的内容。
一、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准确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的战略部署,正是源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世情是影响我们党执政的外部环境。从世情来看,《决定》中提到了“三大、三新”,即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出现新特点。一个领导改革开放事业的政党,必须要有观察世界发展趋势的开阔视野,必须要有国际化的战略眼光。
国情是影响我们党执政的内部环境,也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根本依据。从国情来看,经历了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我国经济的总体实力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然而发展中也出现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资源环境代价较大、诚信体系一定程度缺失等问题和挑战。现代社会中,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民族的、宗教的矛盾经常会借助某一导火线引起突发性事件。对于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的任务,《决定》中用“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来进行描述,如何应对和驾驭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党情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实践依据,也是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把“钥匙”。从党情来看,《决定》在总体肯定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同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前提下,同时也列举了党情方面的几个“不适应”的问题,如:一些党员信仰不坚定、信念动摇、信心不足;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强、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决定》中说:“这些问题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形势的变化决定着任务的变化。《决定》从六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重大任务:一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二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四是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五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六是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同时要求各级党组织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责任抓紧抓好,落到实处。
2、公司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主要措施
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公司党委高度重视,从去年10月下发文件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专项布置开始,在公司党建研究年会、工作会、组干宣传思想工作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上都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尤其是围绕党建工作中提出的新任务、新课题,成立了课题组做了大量的调研,组织专题研讨,在反复征求党内外意见的基础上,公司年初以来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各项活动正在展开中,如:围绕如何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问题,制定了《关于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实施意见》;围绕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问题,落实中央企业提高选人用人工作满意度座谈会精神,修订和完善公司干部管理制度体系,开展了提高选人用人工作满意度的自查整改工作;在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方面,下发了《东风汽车公司党委常委会向党委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制度(试行)》、《东风汽车公司基层党委会议事决策规则》等;在发展党内基层民主方面,制定了《公司各级党员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施办法》,在公司内部选择13家基层党委(其中管理部一家)开展基层党支部领导班子公推直选的试点工作;在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方面,制定了《东风汽车公司“三重
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实施办法(试行)》、《东风汽车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问责办法(试行)》、《东风汽车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共东风汽车公司委员会巡视工作办法》等制度。
这些做法都是公司党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对我们各级党组织推进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管理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我国正处在稳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和企业环境,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企业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发展这个主题。所以,东风公司的发展愿景、管理部的中心工作,就是我们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重要任务。
从长远讲,要建设一个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从近期来讲,东风公司八次党代会提出了未来五年“实现三个跨越,构建一方和谐”的奋斗目标,一方和谐就是和谐东风。是东风公司的老基地和大后方,要保证基地的持续发展,维护基地的稳定与和谐在构建和谐东风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正是公司总部赋予管理部的重要职责。根据这一战略要求,我们在去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对管理部的发展定位进行了调整,“维护稳定、服务保障、沟通协调”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各项工作正在加大力度推进。我们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是要融入、服务这一战略的调整,促进保证“稳定、服务、改革”三大任务的顺利实施。
从当前看,党建工作的任务就是管理部党政工作大纲确定的工作布署,也就是孙总在工作会和形势报告会上所讲的:一个工作目标:将费用控制在5000万元;一个工作主题:开展好以管理创新为手段,全面提升服务能力的“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以及围绕目标和主题确定的“维护稳定、服务保障、改革改制”三大重点工作。从今年上半年的工作情况来看,总体经营形势还是不错的,费用控制力度大,经营绩效创新高,亏损单位降成本,战表项目、改制任务顺利推进,管理创新,服务能力提升活动有声有色有成果,四强四优创建活动实践性强,融合度高,职工精神状态好。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如原材料涨价的压力加大,一些重大改造项目、战略调整项目相继展开,增加了压力,稳定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态势等,这些都需要党组织积极配合支持,主动承担起责任,做好工作。
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新形势、公司党委的新要求、管理部的中心工作,向我们基层党委工作、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充分发挥两级党组织和党员模范作用的要求比以往更加迫切。党的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必须坚持四个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充分发挥四个功能“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使党的基层组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这体现了中央对我们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地位与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们工作的具体要求。
二、党组织和党员在管理部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管理部成立七年多来,始终按照公司总部赋予的任务和责任,认真履行东风公司地区派出机构与非法人分支机构双重职责,在维护基地稳定、为基地生产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保障、推进改革改制、改善运营绩效、履行公司区域管理职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运营基础逐步夯实,服务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大大加强,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孙总在管理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党政通力合作是管理部取得各项业绩的一条基本经验。从这几年我们的工作情况来看,两级党组织积极主动配合中心工作,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较好地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同志立足本职,创先争优,为管理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在主要工作中得到体现
承担起了维护稳定的重要责任。我们国家已进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阶段。这个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风险期。劳资冲突、反腐败斗争、安全生产、干群信任、教育公平、贫富差距、城乡关系、区域平衡、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等问题大量存在。还有与分裂势力的矛盾,以及与国际敌对势力的矛盾。东风公司作为国家特大型企业,在与法轮功斗争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矛盾纠纷、避免矛盾冲突,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社会上的矛盾,必然也会反映到企业中来。加上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改革改制、用工制度等问题交织,稳定工作任务也相当艰巨。如20年工龄职工家属的问题、劳务工、农民工的问题、部分改制企业员工和改制时选择离开企业的人员上访、复转军人待遇问题、劳动关系问题、房屋拆迁经济纠纷和不服执法问题,以及与法轮功的斗争,地区稳定工作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团结是金,稳定是福。两级党委始终坚持发展是关键,民生是根本,稳定是前提、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坚持抓稳定就是抓发展,维护稳定就是保障民生的观念。首先着重于处理好日常工作,做到在工作中不遗留引发不稳定的问题,比如神龙医院、林泓公司改制,工作做的非常细致。又如在妥善处理好劳务工问题时,考虑了非常细致的方案。同时,依法依规做好遗留问题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主动接待上访,变上访为下访,主动化解和处置各种不稳定因素。在去年国庆六十周年、东风公司、市四十周年庆典、公司八次党代会等重大活动期间,虽然稳定形势很严峻,但两级党组织提前把各项工作做在了前头,把大量的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经过上下努力,确保了重大活动期间的稳定;今年以来,部分20年工龄家属工一直策划进京上访,部党委、稳定办、保卫部和各责任单位随时出面主动劝访,同家属工代表对话沟通,深入调查,宣传政策,积极协调,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工作。为确保“平安世博”,上级部门加强了对“法轮功”不在位人员的追找工作,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在追找机关二站子弟的下落过程中,多次去做其父母的工作。为创造发展的良好环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积极促进管理创新,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两级党委把服务保障工作中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在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创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不少鲜活的经验。这几年,我们每年都围绕不同的“主题年”活动开展了“金鼎工程”竞赛、“杰出员工”竞赛、青年服务创新竞赛等活动,较好地发挥了全体党员和职工的聪明才智,促进了经营目标的完成。各基层组织,如神宇公司的党群流动红旗竞赛,水厂、总医院的“五好党支部”竞赛、技工学校的党支部服务承诺、铁路运输处的“党员先锋岗”等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有效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基层支部,如热电厂的汽机车间党支部应用“353工作法”,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和服务保障工作的良性互动;铁路处的修理车间党支部在创争活动中,把“机车120小分队”打造成了铁路处的服务窗口,所辖的“郑日洪班”获得了“国资委创建学习型红旗班组”的称号。尤其是开展管理创新、提升服务能力活动中,在硬件上,下达战表项目;在软件上,创新管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如水厂在推进吴家沟改造项目中,创新管理思路,设立临时泵站向东片供水,不仅解决了“西水东调”安全隐患和供水保障,而且还创出每月节约电费15万元的经济效益。
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确保改革改制顺利实现。近几年,管理部先后完成了多项社会职能的移交,完成了车城宾馆合资合作、神龙宾馆、房地产公司园林绿化分公司、印刷厂等产权变更改制,完成了神龙医院的有偿转让,涉及到国家政策法规、职工的切身利益、改制后企业的发展,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是非常大的。管理部始终坚持严格依法依规,坚持五个有利于,按程序操作,做好员工的宣传思想工作,成果是非常显著的。我们党组织积极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各项改制过程中,党组织从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角度出发,积极发挥保驾护航和舆论宣传引导作用,先后下发了多期宣传资料分层次组织中层干部、主要骨干和职工认真学习,指导职工对职工安置方案进行讨论,收集职工意见。通过政策引导、宣讲方案、及时解答职工疑难问题等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工作,消除职工的顾虑,达到了统一思想的目的,神龙医院、林泓公司职工安置方案一次性在职工大会全票通过,为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
积极创造条件,构建企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企业党组织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责任。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因素是人,建设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素质,保证员工权益,激发员工积极性,两级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创造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最大限度减少了不和谐因素。据统计,管理部两级组织每年都要对2300多人次的困难职工进行慰问和救助,金额达到了20多万元。工业工程公司、神宇公司、水厂、离退休人员管理处等单位都建立了“爱心互助基金”,对困难职工进行及时帮扶和救助。铁路处对困难职工的采暖、水、电费等进行了补贴。管理部连续多年坚持开展有利于职工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活跃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房地产公司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推进了和谐社区建设。离退休职工管理处,开展了多种活动,促进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推进了老年群体的和谐稳定。
关键时刻凸显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防洪、抢险、急难险重岗位,都有我们党员的突出表现和贡献。在应对金融危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和南方干旱等突发事件和重大任务中,我们党组织更是挺身而出,及时开展思想教育和组织动员帮扶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广大党员和员工的力量,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党员干部勇挑重担,立足本岗,尽职尽责,奉献爱心,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如雪灾时期,部党委深入基层现场办公,保卫部警车开道确保运气槽车安全到达,热电厂组织机关科室和车间的党员、积极分子增援一线生产,燃气公司发动干部党员铲雪刨冰;汶川地震中,党员、职工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震救灾,管理部7000余名职工捐款122万元,3400余名党员缴纳“特殊党费”84万余元。在公司范围内行动和人均捐款额都走在前列。以优秀党员袁方均为队长的总医院6人医疗小分队紧急奔赴灾区最前线,开展现场医疗救助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医疗队中刘伟、蔡润、张鹏、刘四华四位同志火线入党。技工学校接受了49名地震灾区的学生,两年过去了,这些学生都已毕业,近半数的学生被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东风乘用车等公司预录,离校之前,这批来自地震灾区的学生给学校送来了感人至深的感谢信,表达了他们心中由衷的感动与祝福,在技工学校的学习时光成为了他们永远难忘的记忆。南方干旱,水厂加班加点生产矿泉水,支援灾区饮用水。玉树地震,各单位主动捐款,表现了党组织、党员在社会活动中的强烈责任感和先进性。
2、一批优秀党员典型在管理部各条战线上争做贡献
在服务一线,房地产公司的邓汝光同志是一个典型。他所在的环卫所承担着公司基地白浪至花果5万多户居民生活垃圾清运工作。十几年来,他带领全队16名职工,每天完成70—80吨生活垃圾的清理工作,经常带头加班加点,每年义务献工上百个工作日,可他从来都没有一点怨言。去年10月,在东风电视台开展的《40年,感动东风40人》评选活动中,入选了“感动东风人物”,还受到了王兆国同志的接见。在经营一线,神宇公司的销售部部长兼支部书记赵志达同志,自己患有糖尿病,爱人孩子身体不好,可他还是舍小家,顾大家,常年出差在外,奋斗在营销一线,为神宇公司实现整车销售过万辆、完成挑战二指标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技术一线,公司模范党员周华迁同志,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在近二十年工作中,一次次解决了电网运行中的诸多重大技术难题,被称为东风电网安全运行的“守护神”。在医疗一线,总医院骨外科主任李汉湘,自1982年调入总医院从事骨外科工作至今,练就了一手显微外科的“绝活”,创造了许多生命的奇迹。多年来,他的名字始终与“白求恩医德奖”、“杰出员工”、“模范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形影相随。
党员带头、党员奉献,还有很多感人事例,管理部杰出员工事迹集锦,已经出版了7期,反映了党员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我们党组织总体上是坚强的,有力的,党员队伍总体素质是过硬的,是经得起考验的。管理部的发展和取得的每一项成绩,凝聚了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辛劳和付出,也得到了各方的广泛认同。在管理部年度“杰出员工”的评选中,我们党员在杰出员工中所占的比例从成立之初的60%上升到现在的95%以上。几年来,我们的党员队伍在发展壮大,一大批党组织、党员在中央、湖北省和公司各个层面获得了荣誉称号。
三、以争创“四强四优“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在服务中心工作中体现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组织和党员在融入中心工作,履行岗位责任,参与社会活动中,体现了作用,得到了发展。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还要看到,我们党组织建设在不同单位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少数党员的作风和形象离先进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影响到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到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进而影响到管理部的工作有序推进。加强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培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还要做更加扎实细致的工作。
徐平总经理曾指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在根本上决定着公司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本领,决定着推动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集体智慧和群众力量。必须把公司各级党的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必须使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必须使公司党的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推动公司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在新的时期,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努力成为学习的模范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每5年里发展出来的新技术可能就会淘汰过去50年里积累的技术,跟上时代,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才能在这个生理寿命延长、知识寿命日益缩短的社会里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习不在于它可以获得文凭和证书,而在于它是实现理想、追求作为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生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自己、超越自己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习政策和法律法规、科技、文化、管理等知识,学习反映时代发展的新知识和做好工作所必须的技能知识,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素质。
二、努力成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
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作为有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必须形成能够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凝聚起来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行动纲领,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形成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党员,熟悉、掌握、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是党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内容。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坚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脚踏实地地位实现党在现阶段的任务而努力工作,模范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努力成为遵纪守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模范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对党忠诚,严守纪律,永不叛党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誓言。考察一名党员的影响力、成就、激情、毅力、执行力、沟通能力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而诚信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是要不断地改造自己,不断地确定正确的对世界、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方面要严守纪律,一方面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保持清正廉洁、党员的浩然正气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最能感染周围同志,并受到人们的尊敬、尊重,才能有所作为。
四、努力成为创造一流工作业绩的模范
在电视剧《我的名字叫顺溜》里面,主人公顺溜打鬼子一枪一个准,革命的英雄主义加上精湛的技能水平,铸就了一个平凡战士的英雄形象。和平时期,我们党员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建设岗位,敬业精神、互助精神、熟练高超的技能水平、以及创新成果,都是我们党员素质的体现。只要有心,大家都能做到。党员要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效率和服务能力,自然就成为周边同志学习的榜样。
五、努力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无数革命志士和共产党员,艰苦奋斗、英勇献身。和平年代,依然要有奉献精神、服务精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依然是新时期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苟且偷生,自我封闭,只想索取,不愿付出,人生就没有价值。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诚心诚意为职工谋利益,要从点滴做起,从关心周围同志做起,在难点、热点、急点问题上敢于挺身而出。一个共产党员,要始终坚持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疾苦重于一切,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决难事。
当前,中组部和国资委在全国国有企业中广泛开展以争创“四强”党组织、争做“四优”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四强”就是“政治引领力强、推动发展力强、改革创新力强、凝聚保障力强”,“四优”就是“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其内涵十分丰富,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既是我们这次活动提出的争创目标,也应该是新时期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标准。两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争创“四强四优”活动的重要意义,这一点徐总、孙总在各种会议上反复强调过。要把活动作为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作为进一步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积极投入争创活动中来,发扬传统,创新工作,创出特色,创出实效。同时,还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责任意识。党员的先进性不是一句空话,要充分体现在日常的先锋模范作用上,这就要求每个党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高标准,严要求,恪尽职守,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表率作用带动和影响周围的职工群众。新华网有这样一篇关于青海玉树地震的报道:从4月23日开始,玉树县所有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近1800名共产党员都将佩戴标有“共产党员”字样和党徽标志的胸牌,告诉灾区群众:“我是共产党员,有困难,请找我。”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玉树县从各级党委到基层党组织,从党员领导干部到普通党员,从本地的党员干部到各地州驰援的党员干部,在抗震救灾的重大考验面前不辱使命,冲锋在前,使受灾群众有了“主心骨”,让受灾群众看到了新希望。在这里“告诉群众我是共产党员”,体现的正是共产党员在危难时刻的责任和担当。公司保卫部刑侦大队副大队长、党员高凯,从警二十年来,始终牢记自己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奋战在公安保卫一线。以来,经他主侦或参与侦破的各类刑事案件600余起,涉案金额达300余万元,为受害单位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为服务东风做出了积极贡献。
2、增强学习意识。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摆在六项战略任务的首要位置,公司党委在今年工作中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员工的目标,而且还对未来几年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做了科学规划。作为一名党员,要使自己永葆先进性,就必须不断强化以提高自我、超越自我为目的的学习意识,把学习作为企业发展的需要,作为个人追求进步的阶梯,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一点上,公司党校的郑万江教授是我们的榜样,他非常注重学习和积累,几乎每天都要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参考消息》、中央党校发行的《学习时报》、《光明日报》等刊物成了每天必读的精神食粮,平时的课余时间也大多在图书馆和书店度过,厚积才能薄发,多年来,他先后在省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讲课中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人深受启发。
3、增强服务意识。服务保障始终是管理部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我们获取效益的来源。管理部开展了“优质服务年”活动,今年进一步开展“服务能力提升年”的主题活动,都体现了对服务保障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两级党组织要以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广泛发动党团员和职工群众参与到“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中来。广大党员和干部更要在“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中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带头更新服务理念、带头增强服务素质、带头改进服务方法,带头提升服务质量。公司思想政治工作标兵刘军剑同志,在担任通信公司客户服务中心主任期间,始终践行“关怀每一个客户,关注每一次服务”的理念,他针对用户投诉和用户回访中的每一个问题,总是亲自调查核实,在服务中及时找到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弥补服务缺陷,完善服务细节。只要是用户反映的问题,他都认真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使每一个问题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圆满解决。通过客服中心这一窗口展现了通信公司的优质服务和良好形象。
4、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孙总在形势报告中指出:管理部成立以来,每年管理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今年还特别强调要以管理创新为手段来提升服务能力。在党建活动方面,这几年我们也创造了不少鲜活的做法,如开展以“主题年”活动为主线的“金鼎工程”竞赛、推广党群工作流程优化,水厂运用“5w2h1e”工作法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电力处运用“目标管理法”开展干部作风整顿、电厂借鉴iso9000模式构建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等等,对增强党建工作活力、提升党建工作的价值与贡献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当前,党建方面有不少的新课题需要研究和探索,如:如何推进“四强四优”活动、如何提高干部选人用人满意度、如何推进党代表任期制和党支部领导班子的公推直选等工作,稳定、经营、改革改制方面的任务也非常繁重,这些都要求我们每个党员和干部要抛弃安于现状的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紧密结合自己本职工作,多想新点子,多出新思路,创造性地把工作做好。
5、增强自律意识。在当今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活面前,共产党员作为社会的一员,必然会面对各种消极影响和各种各样的诱惑。从这几年的情况看,我们少数高管人员、中层干部和“三管人员”中的违纪问题也是时有发生。广大党员只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慎独意识和自律精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把党纪国法和公司有关廉洁自律的制度、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才能抵御各种不良的思想、作风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做到心不贪、手不沾,经得起考验。公司最近相继出台了《高级管理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巡视工作办法》、《问责办法(试行)》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文件,两级党组织要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并严格执行,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同志们,实现管理部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党员干部肩负着重要责任。让我们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克己奉公、开拓奋进,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为夺取管理部今年各项工作的全面胜利而不懈努力!

社会公德论文篇四:《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构成和开展起来的比拟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着过去时期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的祖先,带着本人民族的颜色。等到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或者抱残守缺,固化为明日黄花。
道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无足轻重的位置,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释两家一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关于我国社会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道家文化在产生和长期的开展、成熟的过程中,浸透到了认识形态的许多范畴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以及民族心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入的影响,发挥过严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退出历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它充沛表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用不多的字数,论述了道家对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语有些晦涩难懂,在此摘录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来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开《道德经》劈头就是这一句。这句话的字面意义是说:道是可遵照的笼统的运动规律,但又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笼统运动规律。依据事物的特性来冠以称号,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这种相貌不是原封不动的。而道的转义是道路,也能够引申为人生道路。人的终身都在属于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谓“道”,就是一条人人都能够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大多都是走在能够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进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劳。同样,“名”也不用专指称谓,他能够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价值。当我们自以为完成了许多人生价值时,老子却说你所完成的价值是真的完成了吗?这就是所谓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并不是要否认我们所做的一切活动,而是要让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恒久存在的。在这可道可名之外,还有一层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们留意这真正恒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说:天地本无仁慈可言,仅仅是将万物视为一个受它支配的玩物,不予理会;具有大智能的圣人也无仁慈可言,仅仅将如何管理百姓视为第一要务,对人民的痛痒也漠不关心。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是最好的态度。大自然经过漫长的进化,万物之间曾经构成了一种均衡,假如妄加干预,就会毁坏这种均衡,结果不堪想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加干预。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一样的应该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一个理想的国度应该是这样的:执政者只为人民提供一个平安,公平的自在生息的环境,至于人民有怎样的想法,人民如何停止本人的活动,则完整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在开展。人人都能够有本人的思想,只需不进犯别人的利益,人人都能够做任何本人想做的事。这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充沛表现出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家徒四壁,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这句话是说:当一旦得到的东西曾经很丰厚了,就不要得寸进尺,不如停下来,你所占有的金钱位置多了,他人就会眼红,究竟是不能“长保”的。人一旦发富发贵,常常会自豪自大,这样反给本人栽下祸根。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功成身退,就把握了自然的规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说:最高的善行好像流水的境地。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这与众人积极向上、追求开展的肉体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的位置与无为的“道”相仿。人要找一个优秀的环境寓居,要擅长去研讨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擅长讲求仁道,当政要擅长管理,做事要能充沛发挥你的才能,办大事要擅长选择好的机遇。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群众追求小利小惠,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则着眼于久远,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们素日里注重信誉,注重团结,又擅长把握最优机遇来开展事业。所以一味的“争”是不适宜的,“争”也是需求谐和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缺乏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说:对深邃的理论研讨有几种态度:最高的境地是,不要以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只不过是一种笼统的理论而已;其次是对它顶礼膜拜;再其次是畏惧它;第四类是不置信他,以至凌辱它。还有的是置信这一说法,但根据又缺乏,有的人则是完整不信那一套。有的人以为这里面藴含着深奥的、极有价值的理论。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一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时,连普通百姓都以为这是我自但是然的斗争结果,与这深邃的道理毫无关系。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它有时似乎在显现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宏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又或展现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活力。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入的体察,这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察看和一种激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道家文化是一种追求个人绝对自在的文化。道家文化孜孜以求道,所追求的是一种不担负社会任何义务,主张摆脱各种肉体桎梏,以自我肉体为满足的绝对自在。因而,道家之道是一种无为之道、一种反朴归真之道。道家文化是一种以天道来纵容人道的学说,其人道主义带有超理想主义的特征,所推崇的价值观侧重于反朴归真。道家文化的人道深入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层面。
《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通读了老子81章的《道德经》,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处的智慧高度和对自然的领悟及对人类社会关系的宏观视角。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和转化能给出融入自然规律的基本解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能够脱离“从众定势思维”的习惯而独立地接近于自然。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章)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上面举的例子是较为简单而浅显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经验给出相应的、各种参差不同层次的“无为”和“无所不为”。
(3)人发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25章)
这是一句用大小来定性宇宙存在的相互包容顺序,特别是老子在那个时代能够发现出了我们所看到的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观。更有对宇宙的存在给出了终极的自然存在观,而不是给出“神造”的自我臆测,这也是当时时代难能可贵的自然客观存在观念。
在这一章里,还有一句话是“人也大”,这一句主要是对人类精神伟大的特指,换句话,可以认为,人类的精神思维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老子在强兵反战与孙子的战略思想同出一辙,是以不战而胜为上上,而战胜以丧礼处之。说明老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为之的战争策略。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
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现代物理的思路与之对应。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就个人的分析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这是对三生万物的物理分析。
从此可以推出,二生三的物理意义。“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最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81章用《道德经》命名的一个主要内涵。与之对应的是物理学上的《动力学》;可以认为道是由德决定的。对应于运动轨道是由力产生的物理现象。任何轨道如:导弹的运行轨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脱离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决定的因果关系。反过来,力是由运动的道所产生的现象是人类难于直观觉察到的事件。关于这一点,将来的物理学定会给与正确的认识。因此,宏观地可以认为道德经可以对应于动力学,这是从物理学方面给与抽象观测的认定。由于当时动力学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和推广,把“德”对应于“力”对于我们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学观或许会有点牵强附会。
然而,在社会科学方面,道德更多的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规范。由于人类更注重于社会问题,因而在社会上指人类遵从的社会公德是一种道。www.99zuowen.com,在人类道德方面,老子在社会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报德”更高层次的“德”是“以怨报德”,关于这一方面的分析范文有很多的解释更好,我就不在这里进行更多的瞎扯。
另外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是在哪个时期,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
上面的分析仅仅是一家之言,着重用与当代物理学有一些必然联系的视角来分析,使之有以更宽的视角和不同于专业道家的分析来充实<道德经>的内涵。至于和各专家有南辕北辙的分析结论也正是《道德经》的魅力之所在。自然是简单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单的,仅仅是他所包含的参照系是一个最大的参照系而已。这也是《道德经》的伟大之所在!
《道德经》读后感2000字
世界上的各种文明都有自身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而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经典,这些经典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凝聚了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思维的范式,并在历史的时空中长久传承,积淀为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书写下厚重的一页。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道德经》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经典。
《道德经》形成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期”即春秋战国时代,原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后来在汉代被奉为中国本土文化孕育产生的宗教——道教的经典。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部重要经典《易经》一样,天、地、人三才无所不包,其内容涵盖了哲学、伦理、经济、养生等各个方面,言简意赅,含义深邃,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杰出智慧。关于《道德经》的产生和形成,长期以来有着众多的记载和传说,但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考察,大体应以西汉时期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为坐标,即“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如此较为接近历史的真相。即使是后来考古发掘出来的汉墓帛书本和战国楚简本的文字与传世本略有出入,应该说也大体与太史公记载的老子思想主旨相去未远。
《道德经》虽然仅有五千多言,而两千多年以来的注疏诠释文本则多达千种以上,文字超过数千万言。近代西风东渐,东西方两种文明发生碰撞和交流以后,《道德经》又被翻译为多种外国文字,在西方世界广为流传。这本简短的中华文明经典,为何有着如此广泛的影响以及历久弥新的历史魅力?它的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诠释?它对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对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产生的诸多难题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这里,笔者仅就人类文明与宗教经典的关系,探讨和发掘《道德经》中“和谐”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以寻求其对当代社会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一、以“道”为核心的大战略思想
1.老子“道”的核心涵义
“道”是《道德经》中最核心的概念。现代人一般根据西方哲学的概念,把“道”解释为“物质”、“精神”或“规律”。然而这些解释都不符合《道德经》的本义。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质”,也不是思虑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根本。“道”是混元无极,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气场,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原始材料。
任法融:《道德经释义》,北京白云观印,第3页。
“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道与德构成万物发生、发展的依据,而道又为德之本。
张玉良:《老子译解》,第214页。
只有正确理解了“道”,才能正确理解“德”,从而正确理解老子的全部思想。因此,道更为重要。
2.老子“道”的本质特征
老子在《道德经》第4章中总结了道的三种本质特征:即道冲、道渊和道湛。“道冲”是说,道“空虚”、“常无”,是一种虚空若无、不可感知、不可捉摸的东西。然而,它又“用之或不盈”,生成、畜养万物却永不穷竭。它“名天地之始”,以几近于无的精细微小而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道渊”是说,道深奥难测,而为万物本源。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天地万物之始;又“象帝之先”,先于所谓上帝神人而存在,没有人知道它由何而来。“道湛”是说,道虽然如水之清澈无物,但又真实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迎之不见其身,随之不见其后”,其迹几近于无,却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真实存在的,而非完全虚空。
3.“道法自然”的涵义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解”。道法自然,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自然”。所谓自然,即自然而自然,本身如此。道法自然,要求“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令万物各按其本性发展,而不妄加干涉骚扰,不加主宰。也就是以不干涉及放任主义,任物随性发展。所谓物性各异,而道不弃物,道不弃人。不争、不有、不恃、不宰,即指道常无欲,故可名小,它无欲、无私、常能以清静、无私寡欲,处下、抱柔守雌而自处。
4.“无为”的涵义。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味着天地万物的根本在于几近于零的无。回顾老子所说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第25章。
可以看出,道周流不息,贯穿于天地万物,但终究要归根复命,“归于朴”,归于无。万物之运动终究要归根反本,而这一本正是“无”,因此人类之法道,亦应该“无为”也。通常人们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误解为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其实它的基本含义是对事物发展变化应因势利导,不容任何主观意志,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法则而用事。
任法融:《和谐世界,以道相通》,载《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国际道德经论坛论文集》上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5.“弱者之道”尽显老子的战略真谛
“弱”字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屡屡出现。如“柔弱胜刚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等等。
《道德经》第76章、78章。
其实老子所说的弱,并非本质上的弱,而是表面谋略性的弱,目的是胜强。
刘庭华:《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版,第5页。
因此,立身处世、修身治国,如果要保持长久,则需要持柔弱之道,抛弃常人希望的表面的“强”、“大”、“贵”、“上”,践行“柔弱胜刚强”的理念。在现实中,奉行贵柔守雌、不争处下、无私寡欲等不争主义原则。这是老子留给世人行事做人的大思路、大战略。
二、老子“道”的政治涵义
从《道德经》的篇章可以看出,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实践“道”,发挥“道”在现实政治中的无穷功用,从而给统治者自身和普罗大众带来长久的福利。所谓“善建者不拨,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将自宾”。即是说,遵循“道”可以使一国社稷长久,并引来四方归附。
在老子的思想中,国家的治理方式从高到低有四种等级,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行无为之政,以放任主义,任民众自由生计、自由发展,以至于民众不能感知统治者的存在,而以为一切不过是他们自然而然所致。这种为政境界,即“太上,不知有之”,是老子所认为的最高等级的国家治理方式。这种法理方式要求,为政者能“为天下浑其心”、“以百姓心为心”,不妄逞一己之巧智和私欲,“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而令民众自由发展,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效果。其他的治国方式,如行仁义而令百姓赞誉、行严刑峻法而令百姓畏惧、行压迫而令百姓造反等,都等而下之。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shubiji/

社会公德论文篇五:《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000字
(一)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只是依稀记得他的“大历史观”。由于孤陋寡闻,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大历史观”。最初我觉得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既然是发生过的事实,那么历史书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历史事件罗列出来告诉人们过去曾经发生过些什么。人们掌握的史料越详细,就越接近历史"真相"。后来才知道书写历史时还有所谓的"历史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历史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眼中的史实是不同的。大概这也就是方法论上的差别。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历史观。所谓的大历史观就是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大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而不纠缠于具体的人人事事,因为所有人物的"贤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历史发展的程序"。
以前,屡次在书摊上和那本书擦肩而过,直觉固执地认为《万历十五年》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其实该书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
书,特别是一本沉淀了历史精髓的书,是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解读。拿到书的时候,装帧显得很朴素。相对其他小说类读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渗透出深邃的历史。于是就一天看一点,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模范官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到活祖宗万历皇帝,无不叙述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功德圆满,甚至身败名裂。张居正最终被查没,万历自己死后也无法同最爱的郑氏同陵,海瑞则在大家的摒弃中挣扎......“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引自书中的话。
(二)首辅之殇
张居正几乎开创了“万历盛世”,把明朝推向辉煌的历史顶峰。以前只知道张居正生前身后的强烈反差,兀自归咎于万历的“逆反报复心理”。读后感触颇深,幡然醒悟其真正原因乃是他的强势行政模式和作风同当时的“文官政治体制”格格不入。他在世的时候没有发挥他旷世的精明干练发现“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的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他忽视了他所要改变的东西正好是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与政治现实相平衡的产物,他忽视了中国两千年来封建体制的症结就在于道德代替了法制。于是他的失败和海瑞被视为异端就理所当然的。张居正十年鼎力革新,也受尽怨谤,最终人亡政息,至他身后,与他交好的还屡受其株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政治家最大的失败。而在其后的申时行,也许就领会到了这一点,他开始同文官体制妥协,甚至宁可被看作是大和事老,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依旧坚持折中调剂的原则。一切的一切,目的也是为了让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转。
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变成文官体制与封建皇权的缓冲剂。一旦缓冲失效,夹于中间的首辅就不得不“引咎辞职”,成为冲突的替罪羊。首辅犹如深陷历史漩涡的一叶扁舟,注定沉沦。
所以说,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政治家为保障社会的稳定,而有可能采用保护落后来作为手段之一,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政治家的睿智,因为当时落后的一方占据主动权。因为这样,无论从国家资源还是个人资源以及发展中可能付出的社会成本都有可能是最小的。
在上层文官集团和下层成千上万的农民之间,在多达两万人的文官集团内部,明朝如此庞大的国家所赖以维持秩序的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换句话说,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并不是靠现代化的法律和理性的制度而是依靠道德来维持的。但是,道德不过是一些抽象的准则,真正在人与人之间起作用的是"礼",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礼保证了整个社会运行秩序。
无奈的是,这腐朽的制度就这样肆无忌惮地不断创造一幕幕历史的悲剧。
(三)怠政的背后——万历从阳到阴
自汉代儒家思想上升成为意识形态之后,历来统治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用道德来保障乡土社会基本秩序,而不去顾及经济技术上的进步。事实上,道德以及它的外在准则"礼"务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力图摒弃一切竞争因素,鄙视任何经济和技术上的努力,其结果是几千年来乡土社会几乎是静止的,历代皇朝更替不过是历史的简单循环。黄仁宇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法律极端落后,但并不表明国家的运行是无序的,相反,它依照道德和"礼"的秩序运行。明朝到万历年代所面临的问题在于表面上倡导的道德与人们实际上的行为已经严重脱节,这个矛盾已经严重到人们对道德和"礼"丧失信心并且无法维持下去。比如万历皇帝看透了道德与行为不符合的阴阳之别,拒绝用"礼"来表率天下,使得朝野上下对道德进一步失去信心,更加肆无忌惮地发挥"阴"的一面。
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曾几何时也想励精图治,甚至愿意努力去实践"礼"来建立人们对道德的信心,当他看穿了所有人的阴阳两面之后首先对道德丧失了信心。他的消极怠工并不是针对某个官员而是对这整套道德礼治体系。明朝后期道德和"礼"的确发展到畸形。这一整套道德和礼治体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就不再受人们所控制而是处处限制人们的行为。一直以为传统社会的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呼风唤雨。看过《万历十五年》才根本改变了我的看法,皇帝不过是整套制度系统当中的一个角色,而且最受整套系统的压抑和控制。
有些史学家,粗鄙地认为万历皇帝是慵懒的。其实,他是睿智的,看透了体制的本质。他是优柔的,放弃了对体制束缚的抗争。
(四)饕餮悲剧
至于其他人如抗倭名将戚继光、清官海瑞等等没有一个不是这样一套制度下的悲情人物。
在《万历十五年》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相混淆,对人的一切评价最终归结到道德问题,人们就不得不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所有人都隐瞒私欲表现出道德崇高的样子,加深了每个人阴阳两面的分化。阴阳两面的严重分化的结果就是表面上一套实际上一套,令所有人都不再相信道德。黄仁宇指出,儒家思想的道德力量在人们对它相信的时候是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的,像文天祥这样文弱书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而当所有的文官集团和所有的民众都不再相信道德时,这样的统治就岌岌可危了。所以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以德治国有问题,而在于私人道德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压抑了人性和自由,但压制不了的私欲以"阴"的一面存在和膨胀。
事实上,道德都成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汉王朝开始,就以道德为根基建构社会制度,但德治始终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管理体系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把道德当成有效手段,整个社会呈两幅画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挂在口头的目标,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对追求自己的私欲。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见,然后大家都怀着万分景仰的心态仰望海瑞,心中却想着自己的勾当,却谁也不肯去做海瑞,这就是中国政界的现状。这也是中国整个社会状况的缩影,绝大多数人都将仁义道德披上,穿上这件漂亮绚烂的衣服,以高尚的名义,行苟且之事。
(五)史海回眸
历史就是这样神奇,总能创造出匪夷所思的故事留与后人去猜。
历史,就是这么客观地前行。放宽历史的眼界,伸展历史的触角,历史的书写应该还原历史发展真实的轨迹。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中,需要我们去体会和研习,而不需要他人直接的结论。
感谢黄仁宇先生,献给我们这么好的一本书,更感谢他独特的历史视觉。不同的人看《万历十五年》能看出不同的东西,甚至有人从中悟出了许多管理学方面的心得,我更关心的是黄仁宇在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分析。
从《万历十五年》读出的不仅仅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社会更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影子,我们需要做更多这样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特殊的问题。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000字
中秋放假三天,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利用三天将我七月份就买到手的《万历十五年》看完了,打了三天的篮球,两天打的非常精彩,这个假期还是过的很开心和满足。
读后《万历十五年后》,大明朝这段历史还是活生生地塞到了我的脑子中,其中事非功过,真是很耐心回味,不管是大到今日之中国,还是小到日常的工作环境,均可以从中找到许多答案、许多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后思考:
一、近现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何在?
中国自三皇五帝开始,经历几百上升年,万历及期先辈,必然对于历史兴衰之道,对于管理一部国家机器有自己的做法,可是,不管是哪一个朝代,当经过多年的发展后,最终走向没落,就像一个得了癌症的人,从早期、中期到晚期,似乎一步步走向衰亡而没有一点办法或有的只是苟延残息,在这个进程中,能人志仕,当然包括万历也想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可是就是无法施展,甚至是一国之君,似乎一国之君就是被文官阶层所绑架。我在想,大明的覆灭之路,那些文官阶层不知道吗?大明倒台,对他们有益吗?其实是无益的,这一点,可以从文官同意戚继光与日本浪人在沿海开战,可以看的出来!因为日本浪人在大明的沿海已成为心腹之患,如若不除,也会威胁到文官阶层自己的利益,其实这些文官不知是不是像血吸虫一样?如果外界环境不至于伤害到他们继续谋取既得利益时,天塌下来,他们也不理会,但一部国家机器凭借惯性向没落方向行进时,这些文官还以为天下太平!可悲!他们不知道同时代的,欧洲发展如何了?坚船厉炮发展到什么样子了!帝国的没落给大清的衰落、近代中华所受的欺辱埋下了多少种子!一个人犯错,可能影响他一个,一个国君,一个管理国家的机构如果出错,其再纠正是需要付出大么大的代价啊!中国浩瀚历史长河,中华名族经历多少灾难,最终屹立不倒!为何我们近现代却输给了西方?甚至我们身边的弹丸之土?这不光是历史学家需要研究的问题,更是所有中国人应思考的问题,国家的统治阶级自不必说!黄仁宇先生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是由于文官阶层的腐朽,另一方面是由于统治阶层与社会的脱节,再就是中国人一直沿用的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思维习惯。由于我看的书还不够,思考的深度也不足,因此我姑且记住,我会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带着这个疑问一直去研究,去思考。
二、孔孟之道,仁义之学到底应坚持还是摒弃?
黄先生说中国人用道德代替法制,这似乎是历朝历代一直沿用的方法,孔孟之道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百姓如想步入仕途,必读《四书》、朱熹四书译注等相关书籍,可以说形成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石和共识,在国家的统治和管理中,这些思想又真正可以带来多少好处?又有什么坏处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辩证看待,有选择的吸取,才是适应当下世界环境的上策。
三、人具有阴阳两性吗?
答案是肯定的,即一方面人们总是口口声声大喊仁义之道,这是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自己的利益,虽然老子倡导无为,孔孟让人们行仁义之道,佛教告诉我们无我,一切皆因缘,想必那些文官阶层不比我少理解这些知识和道理,可是他们中许多却中饱私囊,拉帮结派,挑起内耗,并最终导致了帝国的灭亡。这其中真包含有易经的许多层深意,物极必反,“文极必开动乱之机”,如若人,特别是统治管理者,不进行自我省,自我救赎,或只有一小部分在这样做时,这群人是可悲、可怜又应该打入地狱的!因为他们的呆板僵化,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覆灭。
四、张居正其人
在书中,黄先生似乎一直抱有一种同情、支持、理解的态度来看待张居正,我也是这样的态度,在明末,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强力的人物,党派之争将更加激烈,许多实事也将不能实施,明朝的覆灭也将更快!也许历史会批评张的专权,可是如果不专权,如何能办成事?位极人臣!死后却被清算,实在有些凄凉。从中也可以看到政治斗争的厉害和残酷,我们中国人有一点特别不好,就是当一个人什么不好,连你死了,也要挖出来清算,真是凶狠毒辣!对于政治斗争的残酷,张不是不知道的,他在生前说过“入大火如入清凉界”,这是张居正独特的政治哲学。大火,能把人烧焦;清凉界,能使人心静如怡。语出《华严经》,华严宗讲宇宙万般境界,都可以即出即入,互涉互入,也就是说都能相融相通。如果你说张居正贪恋权贵,无强国之治,我想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这个人物,我本人很佩服,佩服其才能,其志向!其气度!
五、申时行其人
一个忍耐待机会到时,抓住机会的典型代表,一个一生追求“真诚”的官员,他也许从张居正的一生看到了暴风骤雨似的改革由于文官阶层的阻挠而不能实现,更看到了其悲惨的结局,在理想和实现之间,他选择了一种平衡之策,虽然得善终,但对一个病入膏肓的帝国,我更佩服张居正那种大无畏的精神!www.99zuowen.com,因为此时的帝国,其实是需要猛药的,如若不然,只是苟延残喘,最终终归覆灭。
六、海瑞其人
每一次以全新的视角,来看海瑞其人,也许海瑞圆润一些,可以让自己过的更舒服,对社稷、对百姓的贡献也越大,但是他是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和实践人!最终草草了却一生,但其代表中国文人的那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是感动和鼓舞千秋的,这也形成了中华文化、中华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类似的历史人物,我想还有屈原。
七、戚继光其人
不论如何,其将帅之才足以使其彪炳千秋。成功清剿南方沿海日本倭寇,并威退北方蛮夷,其实戚继光有许多更为先进的方案,但他能洞悉当朝允许他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在这个范围能做到最好,这一点,非常厉害!人常常是不知何可为?何不可为?能洞悉当时的社会本质,也说明戚非等闲之辈了!有机会,研究一下他的著作,看能否从中学会一些。很可惜的是,明王朝没有继续发展武力!不然如何可以轻易为清所取代!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和感受到许多重要的历史契机!真的像缘份一样,稍纵即逝!而且影响深远!甚至影响中华名族的命运!为何几百年后,我们才发现这些?才发出一声叹息啊!一个国家,如果让真正有远见的的人来统治,政令通达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八、李贽其人
给我感觉是,此人很混乱,我未理解他的主要思想和观点,难怪称他为“自相矛盾的哲学家”,叙述他的这一章中,我最感动的有两点,一个是其妻子对于他一生追求的支持,他们的三个女儿,有两上因饿、营养不良而死去,这对一位母亲是多么大的一种伤痛,这让我对于女人,特别是母亲,有一种天然的敬佩!(但对于干预政治的女人,却特别讨厌,因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皆因皇帝未处理好与女人的关系而导致动乱),另一个是李穷困潦倒时,总有人,特别是一些社会上层的文官一直支持他,给他吃给他穿,李无后台,有的我想可能是像芝兰一样的品格和思想!才会吸引如此多人一直支持他,帮助他!给予他这么多及时和超越政界与阶层的关爱!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和气度啊!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000字
说来惭愧,《万历十五年》这本写于1978年、1982年即在大陆发行并引起强烈反响的书,我在93年、94年才知其名,95年才得于一观。
记得在《书屋》杂志上有一篇谢冕先生的文章,谈到自己喜爱的书,其中就有《万历十五年》,并且他还强烈推荐大家一读。当时年轻,读书甚为偏狭。虽然有先哲的教训说:“读史使人明智”,又有伟大领袖因为通读历史而明了人事国情进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终掌国柄的故事,但我早有成见,以为历史不过是零碎事件的堆积,是用来寻找论据的故纸堆,以为研究历史不过就是乾嘉之学,加上中学大学学习《中国革命史》带来的后遗症,所以对历史书望而却步、敬谢不敏。
除了几本我党领袖发家史,为了猎奇;范文澜的几本《中国通史》随便翻翻;一本韦尔斯的《世界通史》,作为培养大局观而用;一本《史记》当作“无韵之离骚”的散文读;一本《东周列国志》还只能称为历史小说;几本新旧《唐书》是为了和《唐才子传》、《唐诗故事》两相参照。当时自己的感觉是:正史太凌乱琐碎,而历史小说又太浅显无意味;将来也许会读一些历史书,但那也是为了更好的寻找论据和利用论据;总之,历史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很差的。既然看到谢冕先生的推崇,自然心中多了一分留意。恰恰自己所在的学校图书馆小,里面竟然找不到这本书,新华书店里也未见到。大半年过去,遍觅不得,好奇心渐渐淡去。
95年一次千里访友,途经一小镇,适逢大集,随眼一扫,竟然在一不起眼的旧书摊上发现此书,急忙买下,正是三联书店的正版书。如此巧遇,实是有缘。那一次的阅读体验是强烈的冲击:原来历史书可以这么写,原来历史可以是这个样子。这种震惊和耳目一新的感受相信很多人有过。此后这本书便留于枕边,时时闲翻,每每给人新的感触,但因为烦于冗务,对此未能深究。现在看来,感触只是感触,还是风吹即散的胡思乱想,真辜负了当时眼界为之一开的欣喜若狂的感觉。
一、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历史书对历史的看法。
历史是枯燥无味的,是只需要背一背的课程,相信这是很多人从中学时代得来的印象。
翻翻二十四史,卷帙浩繁,帝王将相,如果不是看看故事,寻些典故,学点立身处世的狡黠,谁还会将它看作历史专业书籍以外的读物呢?通过浅翻,我对历史的模糊印象一直是:历史不过是一些事实的简单堆积,是对历史史实的冰冷客观的描述,是陈腐的,无趣味的。
这种从受过的历史教育、从国内历史书籍中得出的印象,如果不是机缘巧合看到一些外国的新鲜的东西,很难想象历史也可以写心态、写文化、写地理并且写得鲜活。
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需要历史教育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么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让我们知识结构不致欠缺,掌握一些应知的历史史实?还是使我们明了老祖宗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所谓的民族自豪感?
答案当不应如此,“读史以明智”(李世民)、“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列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从历史中寻求历史之教训”(陈寅恪)、“不了解一国之历史则不配为一国之国民”(钱穆),我们当应从历史教育中锻炼我们的史识,明事理,切时用,而不是学些常识,记几个知识点。
目的决定手段,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历史教育?研究政治史,满眼的帝王将相,充斥的是主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意义是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这种干瘪枯燥的历史教材又能够让我们提高多少洞察力呢?早在1912年美国历史学家J·H·鲁滨逊就提出:要冲破以政治史研究为中心的传统,扩大历史认识的视野,“大到可以描述各民族的兴亡,小到描写一个最平凡的人物的习惯与感情”;法国的年鉴学派更是极大地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历史人类学、人口史、社会史、生态文化地理史、心态史以及计量史学、比较史学等,在年鉴学派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详尽的探讨起文明由生到亡的发展历程;英国史学家G·巴勒克拉夫提出了“全球历史观”……
这些二十世纪初的史学革命在西方早已如火如荼,但似乎一点也没有反映到我们的历史教育上,依然岿然不动波澜不惊的是僵化的八股,干瘪的教条,使人望而生烦。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也许在历史专业里面不算什么,但是似乎对国内的普通读者却一直圈着高墙,没有几本普及读物涉及这片万紫千红勃勃生机的花园,似乎历史普及只限于“戏说”、“帝国”、“王朝”之类披着历史外衣的现代剧。
僵化的思想局限了人们的视野,这可以算作一个原因。高度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消磨了历史学者的个性和勇气,是他们对历史学方法缺乏反思和创新精神,因而造成历史学著作的死气沉沉。而另一方面,故作高深的理论和生硬搬用的各种术语,又刻意给学术著作和论文垒起高墙。
学术著作似乎和自由活泼的文风势成水火,文字生动流畅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就没有学术价值,而那些佶屈聱牙只能由少数人看懂得才是学术著作。这种刻意营造的泾渭分明的界限,似乎可以遍见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
同时,作茧自缚故作清高的虚荣和自由思想挥洒文字能力的欠缺,使历史学者们鄙视通俗写作,因而也造成了高质量通俗历史读物的缺乏。我们能够面对的要么是干瘪乏味,要么是胡编乱造,也就渐渐消淡了对历史的兴趣。让“普通大众”所接受与学者的学术志向就必然存在着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吗?历史学一定要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吗?历史学家可不可以具备一些在社会上传播历史真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呢?
同时我被《万历十五年》打动的还因为作者的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关怀。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具体的史实考据,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是不会仅仅满足于钻在故纸堆里皓首穷经。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一个时代的历史学家,都注定会有其自身的价值判断和对时代精神的理解。他必定会依据自己所认定的进步或腐朽的标准来看待历史,并且按照他自己心中的某种他认为对社会有利的图式来选择、安排和强调他研究的题材及其事实材料。
伟大的史家大都是基于现实关怀而思考,并研究和总结历史的。司马迁之所以能够成就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巨著《史记》,就在于他首先是极具思想性的社会人,对现实有着深切的体察和忧虑。司马迁之“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清楚地反映出其研究历史的志向所在。
修昔底德之所以能写出不朽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也正在于他立志要“擎起历史的火炬,引导人类在摸索中的脚步”,决心通过正确总结历史,来创造正确预示未来的重要途径。通过其在著作中对民主自由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公开颂扬,我们更能够体会到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关怀,和建立在这种关怀基础上的思想的前瞻性。
通过《万历十五年》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这一点。作者截取一个断面,仔细析清当时社会脉络,深刻剖析其经济社会结构,所为的不过就是为了揭露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模糊管理、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反而保护落后经济以维持王朝的安全……等种种体制上的弊端,其目的还在于通过“技术的角度”、“数目字管理”,为中国发展寻出路。且不论他所提倡的“中国革命的的目的,无非跟随着世界趋势,以商业组织的办法,代替昔日农业生产方式里以多数小自耕农为基干组织的办法,使整个国家能在数目字上管理……”是否绝对正确。为什么现代型的经济体制不能从传统社会的架构中脱胎出来?以现代商业组织代替传统的农业组织其具体过程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的剖析已经激发了我们的共同的思索。
《万历十五年》像一扇窗,打开了我的视野。通过《万历十五年》及随后读到的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我明白了研究历史有多种角度:不仅仅是那些帝王将相的历史,也可以涉及平凡人物的心态和性格;对历史事实,不仅仅是说明“是什么”,也能够通过分析和剔别,说出“为什么”;不仅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个别人物的历史,也可以是总体的社会的历史,“从底层向上看的历史”……我知道了历史的另外一种写法,可以写的生动流畅活泼有趣。只是可惜,这种类型的书太少了。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hougan/
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http://www.99zuowen.com/dushubiji/

社会公德论文篇六:何为平等与尊重_读《心声》有感1100字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尊重自己和他人及被人尊重;每个社会人都有权利、责任实行这三种尊重。
——题记
老师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但却不能挑剔与放弃那普通平凡甚而凋零的几枝花儿;老师浇灌祖国以后的树苗,但却不能只精选那最高、最壮以及最繁茂的几株……每个人,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可以最可爱;不是最聪明,也可以最充实;不是最顺利,也可最乐观……
从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知晓,教师公正是建立良性师生关系、促进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根源。在中国的孔子的“有教无类”领悟,教师公正是实现“大同社会”、产生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美谈的重要基础。
从《心声》文章中李京京受到的来自其老师的不平等待遇,更让我们对教师公正对待每个孩子的问题而深思熟虑。教师个人的性格、风度、素质不同,而引出了他们对调皮捣蛋的坏学生及乖巧懂事的好学生的态度及言行全然不同。因此,这“不公平”三字便由此而发。
学生的能力有限,被老师认为不思进取;学生的勤奋有度,被老师认为贪玩好乐;学生的智商有异,被老师视为愚蠢之极。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成绩”似乎变成了可上天遁地的通行牌。只要成绩好,作违反校规之大事可不予深究;只要成绩佳,做违背良心的坏事可随心所欲。而那些成绩差的人,只要不小心践踏草坪,被视为“破坏环境的罪人”、只要不注意,衣着褴褛,就会被贴上“邋遢如鼠”的标签。学校里,一有坏事,首当其冲被调查的是他们;老师一有烦闷,“一马当先”被当出气筒责骂、训斥的亦是他们。成绩好的人与成绩差的人之间似乎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这条深沟里便会出现那可怨可艾的事物。
但那两面青山中难道不能搭建一座桥而逾越穿过这鸿沟么?那被人在行为上践踏、精神上鄙夷的差生难道不能靠自己努力为走上那个受人奉承、被人尊重优生之路而铺上一层由石板铺成的平坦之路么?为什么,我们要站在一旁对老师的不公平待遇责骂、怨艾、讽刺,却不会利用这段时间来为成为优生而奋斗、努力,与那无可挑剔的优生分庭抗礼、并驾齐驱呢?当我们受到那般尊重,便有资本批判差生不被人尊重的弊端,这不是件益事么?
尊重,要靠自己来获取;尊重,要靠自己来抓取。但,当我们跻身于这备受尊重的“上层学生”时,我们也不能去讥笑、去打击、去讽刺曾与我们又相同经历、相同地位的保守不尊重的“下层学生”。否则,这与曾经你所讨厌的人又有何异呢?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人必自辱而后人辱”的千古佳句永记吾心,无敢忘却。
尊重是人类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不断演变而形成的。这种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是传统中华美德的核心内容。而那平等,是现代社会中人们交往的基础。但如果没有尊重,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

本文来源:http://www.xjwk.net/fanwen/13334.html

上一篇:中学生心理5篇
下一篇:国税局实习报告6篇

扩展阅读文章

香蕉文库网 http://www.xjwk.net

Copyright © 2002-2018 . 香蕉文库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13900号

Top